于立忠表示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努力跑出海安创新创业“加速度”

发表于: 2022-02-07
原文链接
128

活动主会场 姜明 摄

  ◆夏冰希望,海安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合作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培育高成长企业支撑高质量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单晓鸣希望,海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集聚高端人才资源,厚植创新土壤,提升创新浓度。 
  ◆顾国标表示,海安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于立忠表示,海安将突出政策激励支持,打出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政策“组合拳”,集众智、汇众力,努力跑出海安创新创业“加速度”。 

  5月26日—27日,我县举办第五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冰,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单晓鸣,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有炓,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龚昌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所长芮筱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丹,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北京机电研究所所长梁丰收,江南大学副校长吴正国,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进明,江苏大学副校长张济建,常州大学副校长苏旭平,南京工程学院副院长曹雪虹,南通理工学院董事长陈明宇,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施伟等各级领导嘉宾;我县县委书记顾国标,县委副书记、县长于立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宗泉,县政协主席李春旺,县委副书记郑志等四套班子全体负责人;64家“科技行”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发区科创园、高新区科创园、软件园、上湖创新区全体负责人,各区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科技助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指导员、县外招生引劳基地领导,来自高校院所的近600名专家教授以及我县337家“科技行”企业主要负责人;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30余家媒体记者参加活动。 
  夏冰在讲话中说,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的县域城市,海安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苏中特点、海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为苏中乃至全省创新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试点以来,海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都增长了3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超过56%,特别是通过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带动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近千项,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百个,一大批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人才在海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海安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夏冰希望海安以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进一步推进政府的政策资源和市场平台的有机融合,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效能,以优质的政策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高水平合作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创新创业在海安”等活动平台,加强与省内外、海内外高校院所的长效合作,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与高层次人才来海安落户,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以培育高成长企业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建立健全培育库,围绕人才支撑、技术研发、融资渠道、质量建设、品牌塑造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帮助和引导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单晓鸣说,作为南通发展最具创新活力、最有创新氛围的重要板块,一直以来,海安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4%。县域人才综合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七,省政府向全省推广海安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她希望海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集聚高端人才资源,厚植创新土壤,提升创新浓度。以“敢为人先”的理念,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以“项目为王”的理念,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培育高科技项目,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人才优先”的理念,用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最灵活的方式引进最需要的人才,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努力建成“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为南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作出贡献。 
  顾国标在致辞中介绍了我县基本情况。他说,近年来,海安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海安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努力构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等活动,有力推动了一大批科技资源加快向海安集聚。自2014年以来,我县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在海安”主题活动,一大批科技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海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四年来,全县先后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13个,引进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2个,支付合作经费超过4亿元。去年净增工业开票销售的47.5%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 
  顾国标表示,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海安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努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区域强的通道,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他说,海安将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全面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等各级各类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广泛营造创新氛围;始终突出企业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每年新增高质量合作项目200个、各类重大成果转化项目60个,深入实施“小升高”计划,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行业单打冠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聚力建设创新平台,立足“4+4+N”特色产业,建强以产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创新平台,围绕现代纺织、时尚锦纶、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七大专业园区,吸引大院大所建立重大创新载体,建成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顾国标说,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刚刚召开的全县人才发展大会发布了历史上突破性最大、含金量最高、涵盖面最广、集成度最强的“人才新政20条”,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来海安创新创业,突出人才创业投融资扶持、积极鼓励多渠道引进人才、全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着力提高人才各项待遇,将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提升海安新一轮发展核心竞争力。他表示,县委、县政府将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努力当好服务创新创业的“店小二”,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性价比最高、创新氛围最浓、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全力建设投资者青睐、创业者向往、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 
  于立忠推介了我县产业创新情况及政策环境。他说,海安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产业高地迅速崛起。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海安突出要素集聚集成,创新热土活力迸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了功能齐全的创新空间,大手笔投入建设了丰富多样的研发平台,极力营造爱才聚才用才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各类要素资源向海安集聚、在海安集成,人才综合竞争力高居江苏第一方阵。 
  于立忠表示,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我县根据省、市“科技、人才新政”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政策激励支持,创业环境持续改善,打出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政策“组合拳”,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来海安创新创业、加大人才创业投融资扶持力度、鼓励各方积极引进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落实生活服务特定待遇、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集众智、汇众力,努力跑出海安创新创业“加速度”。 
  活动中,单晓鸣、顾国标分别为江苏亚威变压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立稳等“十佳科技兴企企业家”、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钢春等“十佳科技兴海功臣”颁奖。 
  当天,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成果转化项目、人才招引合作机构项目、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科技服务业项目共50个。 
  与会人员观看了《海纳百川安居乐业》专题片。 
  活动前,与会人员参观了科技成果及人才展。活动期间,我县分别举行了锻压机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农业机械,电梯、汽车、电工电气、轨道交通,金属新材料、现代建筑、现代家具,纺织、时尚锦纶、丝绸,新能源、节能环保、建材机械5个专场科技成果发布会。此外,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区镇产学研专场对接、校企对接、专家与企业精准对接等活动。 
  本次“创新创业在海安”活动,我县企业和专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112项,其中具备签约条件的合作项目达65项,开发区14项,高新区17项,滨海新区3项,曲塘7项,李堡3项,大公4项,白甸3项,墩头6项,南莫6项,雅周2项。开发区繁华玻璃、增光材料等5家企业与同济、北航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高新区兰菱机电、百味食品等3家企业与江苏大学、南农大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