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红:打造产业腹地 为南通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多作贡献

发表于: 2022-03-01
原文链接
65

 通州改革开放40年的成绩,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把产业振兴作为发展的必由之路,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南通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定位、新使命中,作为南通城市的重要板块,通州理应挑起重担,贡献更多力量。通州将始终把产业高质量作为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关键,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
  以项目建设高质量支撑产业发展高质量。通州经济奋力发展,得益于产业强力支撑,得益于众多优质项目集聚。近三年来,全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62个,恒力、宜家、甬金金属、深南电路等国内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为通州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将把“亩均论英雄”理念深植项目建设中,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让更多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进一步筑牢“3+3”产业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新地标产业,力争到2022年三大产业年产值均超500亿元。建筑、家纺、船舶海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以科技创新高质量驱动产业发展高质量。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近百万平方米各类创新载体、三大产业研究院、165家高新技术企业,夯实了通州创新基础、厚实了通州增长潜力、提升了通州发展优势。我们将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让通州创新星火成燎原之势。坚持把企业作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探索“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加大产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人才招引力度,加快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人才发展机制。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发挥产业基金、担保基金、种子基金催化作用,不断提升项目孵化率,提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产业化进程,让创新驱动力尽快转换成产业爆发力。
  以区域环境高质量倒逼产业发展高质量。近几年,144亿元环境基础设施投入、176项生态文明工程、1520条等级河道全面整治、25个水美乡村,让通州城水相依、水绿相融、林村有致的城乡生态格局逐渐显现。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更加注重在生态提升上下功夫,构建“点线面”生态格局,着力改善通州城乡环境。坚持治理与提升并举,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263”专项行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青山绿水优质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我的通州”信息惠民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努力在南通争当全省“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征程中,扬帆起航、勇挑重任、再创佳绩。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