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真要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做优特色农业品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发表于: 2022-03-07
来自 海安日报
原文链接
80

3月4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和南通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成绩、部署任务,真抓实干推进“三农”各项工作,努力让海安的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全力打造“苏中新鱼米之乡”。市委书记于立忠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亚曦、市政协主席李春旺、市委副书记张浩等市四套班子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1年是“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南通争一流、全省创特色、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定位,强产业、促创业、塑特色,农业“强”的优势不断厚植,农村“美”的颜值加速呈现,农民“富”的内涵不断拓展,“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全省第一等次,稻麦年单产连续十六年全省第一,雅周现代农业园以全省最高分获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认定,“寻味海安”平台入选省“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天成集团获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于立忠指出,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要切实扛起打造“苏中新鱼米之乡”的责任担当。要认清抓好“三农”是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认清抓好“三农”工作是把握稳字当头、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基石,认清抓好“三农”工作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于立忠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力展现“苏中新鱼米之乡”的现代风貌。要致力稳产保供,保障“苏中新鱼米之乡”的有效供给,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种子安全。要聚焦优势产业,绘制“苏中新鱼米之乡”的产业图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强化农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示范引领,丰富“苏中新鱼米之乡”的美丽内涵,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要促进共同富裕,圆梦“苏中新鱼米之乡”的崇高追求,聚力实现农村“富”、农民“富”、精神“富”。要深化组织振兴,建强“苏中新鱼米之乡”的战斗堡垒,完善基层党组织功能架构,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要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要素保障体现优先发展,能力本领体现全面过硬,绩效考核科学精准,全面凝聚打造“苏中新鱼米之乡”的强大合力。


就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村书记,于立忠希望大家深刻认识到作为村书记的使命所系、责任所在,努力争当乡村振兴的一线指挥员、战斗员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毫不动摇抓发展,全心投入抓民生,全力以赴抓稳定,精耕细作抓党建,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改进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增强班子战斗力、制度执行力、党组织向心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他表示,市委将通过多渠道选人用人配强队伍、多形式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多层面强化保障激发动力等举措,进一步加大村书记队伍的建设力度,让村干部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进一步激发村书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谭真指出,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现稻麦单产全省十七连冠。发展壮大“五个一”优势产业,新开工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0个,投资总额不低于26亿元。全面叫响“寻味海安”特色品牌。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全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更多省级以上荣誉成果,力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苏中新鱼米之乡”。


谭真要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做优特色农业品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要持续美化人居环境,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全面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拓宽共同富裕渠道,有效聚集要素资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速提升富民强村整体水平。要深化协同共治,催化文明德治,强化平安法治,以治促兴,增强乡村善治实效。


张浩主持会议。


会议表彰了2021年度农业农村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并举行了颁奖仪式。李堡镇、家惠油脂、大公镇凌东村负责人发表了获奖感言。滨海新区富港村、农业农村局、住建局、墩头镇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


市领导夏鹏飞、杨春红、张明星、郝三旺、张勇华、卢忠平、储开泉、赵剑波、张忠宏、陈兴俊、夏卫军、曹铖、周平、马小飞、安谱昌、宋燕、张飒、丁兴育、李如生、葛志祥、陈锦璜、张羽翼、钱义华,市人民法院院长秦昌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夏琪斌参加会议。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海安日报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海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