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委书记于立忠调研工作马不停蹄——
3月16日上午主持召开市科创委会议,下午研究长三角重要陆港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双城”创建工作;17日上午率队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调研,下午率队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分别听取2022年工作打算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两天四场。市委主要负责人紧锣密鼓地围绕科技创新、放大枢纽优势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释放了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精准发力,回应市场发展与需求,积极破解各类难题的强烈信号。
“重培育、强载体、优服务、创品牌,让我市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刻上科技的烙印。”3月16日,市委书记于立忠主持召开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会上,于立忠就2022 年科创工作如何开展,与各位委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一直以来,于立忠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工作,2021年3月9日,我市在南通率先召开科技发展大会,出台“1+13+1”科创政策体系,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全面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在科创委的“总牵头”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由少数部门的“单打独斗”变为众多部门的“全域作战”。此后,于立忠先后围绕“科创”主题,跑企业、走区镇十余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四套班子联席会等会议屡屡将科技创新列入重要议题进行研究讨论。

2021年4月12 日,于立忠在市科创委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当好创新发展的倡导者、探索者、引领者,为海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一年来,全市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发展定位,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科创委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市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表彰为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 成效明显地区,苏中县(市)唯一。在 2021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中列第11 位,较上年提升4位。省委深改办《江苏改革简报》专题刊发了《海安市探索形成科技创新“基层工作法”》,引发社会关注。
“科技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今年2月以来,于立忠率队赴天楹、鑫缘、中洋、亚太等企业现场调研,“人才”二字在他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成为高频词。他对一同参与调研的部门负责人说:“要推动人才建设体系化、系统化。市级机关部门要主动服务企业、服务人才,让我们的政策优惠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引得进、用得好,更要留得住。”

如今,科技创新已经逐渐成为海安的一张金色名片。“精准服务保障,加快各类平台建设步伐,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的舞台,把科创工作重点做成亮点,把亮点转为优势,把优势打造成品牌,建设可知可感的科创新城。”于立忠指出,当“我要创新”成为全体海安人的共识,当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海安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稳定市场主体对稳就业、保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 月 17 日上午,于立忠在人社局调研时强调:“要将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从就业创业到社会保障,从人才人事到创新服务,用一项项具体扎实的举措,用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生活改变,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2021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实招”“硬招”不断落地,就业培训海安模式放样全省,省“云眸工程”试点启动现场会成功在海举办。全年组织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 24555人,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培训647人。成功举办黑龙江省高校与我市企业人才合作对接交流会,全年招引高校毕业生、蓝领技能人才1.53万人,“省双创人才”申报和入选数均居南通首位。“G42+”改革试点得到新提升,深入推进天楹集团“G42+”重点民营企业人才人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当前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极为迫切,我们亟待破解这个难题,更好地帮助企业招才引才。”调研会上,市人社局局长顾维斌提出了这个现实问题。
“人才政策是导向,哪个城市政策创新速度快、力度大,哪个城市就会在人才竞争中获取主动权。创新人才政策,实现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才能帮助我市用人单位解决人才方面问题,吸引、培养、留住和成就人才。”于立忠逐字逐句破译“聚才密码”,“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与高层次人才积极沟通接洽。制定政策,吸引高校、事业单位人才到企业发挥作用。助推企业年金健康发展,针对我市高级技能人才较多的企业制定个性化政策,提升高级技能人才收入。”

调研中,“市场主体”“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热词频频被提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万千百姓的切身幸福,要对当前社会关注度高、需要突破的工作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积极推动解决。”于立忠指出,“当下正处于变革期,市人社局要在依法依规落实好政策的前提下,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3月17日下午,于立忠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优空间、护资源、促发展”的主题主线,统筹资源保护、要素保障,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夯实资源管理基础,不断丰富海安特色的“高质量用地管理”实践。

“当前,如何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对护航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调研过程中,于立忠围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与相关部门深入交流,寻找破题路径。
“我们把监督前移,主动靠前,服务招商引资,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对项目按生产工艺严格审查供地,以亩均说了算,实现土地集约使用,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茆根明表示。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以亩均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的鲜明导向,努力向存量要增量,让寸土生寸金。一方面,督在实处,深挖用地潜力。科学下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年度目标任务,强化督查通报。全年通过各级政府平台储备、司法拍卖、转让房地产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 用地64宗3643 亩。另一方面,大胆尝试,焕发资源活力。我市被省厅确定为“国有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监管试点地区”和首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试点工作按要求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完成并编制了海安版《建设用地标准》。
“超前谋划、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保 障权益、乡村振兴……”调研会上,于立忠反复强调了这几个词。“要创新存量土地盘活挖潜,全面摸排潜在和后备资源,深层次释放资源潜力。”于立忠指出,要组织“会诊”,找准症结,精准施策,着力化解一批存量土地“硬骨头”,盘活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全面提升履职水平、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以更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更严格标准守好资源红线、更优质服务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我市将持续强化各类资源要素保障,努力开创“枢纽海安、科创新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美丽海安、共富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