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明强调,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7月3日,由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江南时报社、江苏新华文化艺术投资公司、南通市海门区委组织部和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联合主办的党建引领城市治理主题论坛举行。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活动邀请来自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的多位研究专家深入街道社区走访调研,就如何以党建引领有效提升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水平展开深入交流,精准把脉街域城市治理的难点堵点,系统化建言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海门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总要求”“总目标”“总蓝图”,坚定不移推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以推进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试点为契机,以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有效为目标,以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实施党建引领城乡治理基层治理“基座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不断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四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良性互动,为海门打造“一示范四城市”提供了强劲动能和坚强保障。

论坛上,南通市海门区委副书记徐加明致辞。城市是基层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治理的难点。实践中,我们突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聚力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激发党群共治最大公约数。聚力政治引领“同心圆”,把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教育管理党员与教育引导群众一体推进、互相融。聚力组织覆盖“无盲区”,以推进南通市红网格通通建、红物业通通优、党员双报道通通在等为抓手,健全社区党组织、综合网格党支部+专属网格党组织、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先锋岗“五位一体”的党建组织体系。聚力为民服务“在身边”,用好街道、社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驿站等阵地,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以“四民工作法”畅民情、议民事、聚民智、解民困;以“五社联动”下沉治理力量,提升城市的精细治理水平。聚力矛盾纠纷“不上交”,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动党建网格、治理网格、警务网格“并网融合”,推动力量共用、问题共治。聚力文明实践“新风尚”,坚持以文化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深入人心,引导城市居民崇德向善,共筑美好家园。
他强调,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坚持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如何从单纯要素建设向系统功能建设提升、从某一领域单兵推进向各领域整体推进提升、从被动补齐短板向主动全面过硬提升,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走出一条海门特色的基层党建新路,亟待有识之士传经送宝。

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海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忠介绍了“一张图”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海门街道经验”。他表示,海门街道通过实施强基工程,纵向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横向推动驻点单位、社会组织等党的建设深度链接网格,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大党建格局。依托“红网格 通通建”等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覆盖全域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已基本形成。更多社会主体力量也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来,为系好基层治理“同心结”打下了坚实基础。

活动中,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主任孔德信,海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冬华为“新华日报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调研联系点”揭牌。
江苏新华文化艺术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沈东,海门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级机关工委书记朱文蔚为“党建引领基层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揭牌。

活动中还成立了由政企媒三方共建的“一链五聚心”护航企业敢干红色联盟。陈忠为“红链服务队”授旗。9位村社区书记代表逐一发布护企发展党建项目。

在专家主旨演讲环节,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琴以《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重塑造》为题,提出“建设基层党组织,核心在服务,本质是为民,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实现优质民生、建立优良秩序。”“要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服务机制,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战斗堡垒。”

江苏民营经济统战研究协同创新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卢勇认为,基层治理是“具体而微”的营商环境。海门街道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新探索、商圈党建、老旧社区及传统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探索,体现出基层治理的创新力、活力和生命力。建议街道从能力提升、服务下沉、法治前移、组织到位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层网格化治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基层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样本。

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房冠辛从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形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个角度,为深刻把握“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内涵要求“拎重点”,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奔赴”的共治体系建议。

江苏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桂珍认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的现实要求。张桂珍对海门街道目前所着力构建的党建引领下的融合型社区治理模式予以了“站位高、责任强”“有载体、有阵地”“有特色、有成效”的高度评价,并给出了“抓品牌”“强理论”“找优势”等发展建议。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调研期间,专家调研组和新华报业融媒体记者团先后走进街道三南村、岸角村、光华社区、商圈党建服务中心、解放西路社区等调研点,深入了解海门街道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进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并网融合”、创建老书记工作室、构建商圈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探索“城管进社区”等创新做法,从基层视角切身感受街道功能型党组织建设的为民服务新成效。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
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