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真:全力奏响海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发表于: 2024-03-19
来自 海安日报
原文链接
185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强调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只有筑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海安靠实体经济起家,也将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当前,海安面临着“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转型机遇,正处于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站上了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奋进现代化新征程,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发出了“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安答卷”的动员令,全市上下正朝着“争当南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挺进百强县市前二十”的发展目标奋勇前行。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坚强支撑,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实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弘扬新时代七战七捷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坚持制造业当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海安实体经济在传承中创新、在继往中开来。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海安依托“五个一”产业优势,走出了具有县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扛起建设农业强市的时代使命,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勇当苏中地区建设农业强省“排头兵”。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突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头等大事”,统筹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省级耕地保护与提升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百千万”示范工程,力拼粮食年单产实现全省“十九连冠”。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信息农业等,推进先进农机应用,打造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持续推动“透明农场”建设,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农利农。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挖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潜力,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高标准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完善科技研发、生产基地、精深加工、物流配送等布局,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二是更大力度推动工业做大做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投资、50%以上的就业、50%以上的税收。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全力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坚持创新驱动。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聚焦新型储能、空天装备、核工业等产业科技前沿领域,积极抢占新赛道、厚植新优势。要推进数实融合。全面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提速进阶,积极推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引导企业主动应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开展协同创新,不断推进数智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要突出培大育强。深入实施“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和“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类主体”,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扶持力度,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三是更大力度推动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扩量与提级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态提升。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要突出两业深度融合。围绕做大做强制造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转移、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要突出生活品质提升。顺应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在商圈布局、载体升级、业态创新上综合发力,加快推进“好房子”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要突出城市人气集聚。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形成更多“目的地商业”“网红商业”,以产业繁荣带动人才就业,以品质生活吸引人口聚集,更好实现服务业繁荣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是更大力度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海安建筑铁军“南征北战”、屡创辉煌,成为南通乃至全省建筑业的“排头兵”。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建筑业发展方向,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向产业升级要空间。鼓励大型建筑企业深入拓展非房建领域市场,积极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支持中小企业突出核心专长,争当细分领域中的“专精特新”企业。推进建筑企业资质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向更高资质晋升,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坚持向科技赋能要动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致力解决专业领域“卡脖子”难题,加快推动传统建造向新型建造方式转变,积极探索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等节能低碳建设模式,增创全方位竞争优势。坚持向广阔市场要份额。组建建筑产业联盟,鼓励建筑企业提升市场开拓能力,主动与央企国企战略合作,深挖国内市场潜力、拓展海外建筑市场,让“建筑之乡”在新时代绽放更大光彩。


五是更大力度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最大的“吸金石”。近年来,我们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赢得企业、客商的广泛好评和赞誉。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提升年”,做优服务、提升效能,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要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高地。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让审批流程更便捷,审批事项应减尽减。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要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深入贯彻审慎善意文明司法理念,强化“活查封”“活扣押”“活冻结”等措施运用,为企业发展壮大争取时间、拓展空间。建强用好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筑业服务中心、商会服务中心等涉企服务平台,有效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要打造利商惠商的发展热土。充分发挥“政策通”服务平台作用,既要线上“广而告之”,更要线下“精准送策”,真正做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开展“亲商助企大走访”活动,完善政企“面对面”“无障碍”沟通交流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总能到达。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坚定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底气,真抓实干、担当作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海安日报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海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