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明接受新华日报访谈:牢记嘱托,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沧桑巨变”

发表于: 2024-10-28
来自 清廉江海
原文链接
176

南通是开风气之先的“中国近代第一城”,是站在改革开放前沿、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活力之城,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勉励、寄予厚望的机遇之城。

近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设区市市委书记访谈”采访团走进南通。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牢记殷殷嘱托、把握历史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将以追江赶海的精神奏响江海大地改革强音,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沧桑巨变”。




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

记者:在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南通有哪些作为?
吴新明: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是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肩负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双重任务的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为推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明确了新的要求。南通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南通“好通”、“左右逢源”的勉励嘱托,将坚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层次接轨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支撑长三角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图片
强化枢纽功能,共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支撑保障和先导作用,南通正与苏州、无锡共同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成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长江南通段在已有3条过江通道的基础上,2022年开建北沿江、海太、张靖皋等过江通道和通苏嘉甬高速铁路,今年还将开工苏通二通道,“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南通新机场选址已定,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吕四集装箱码头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合作运营,去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超3.4亿吨、保持全球前20强。南通将积极参与“轨道上的长三角”和港口群、机场群等建设,创造更多“天堑变通途”,服务长三角高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化产创合作,共筑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离不开产业的有力支撑。南通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沪通签署新一轮科创合作协议,全市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90%的新招引产业项目深度嵌入上海苏南产业链。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大势,我们务实谋划、积极推进在上海、苏州和南通的毗邻区域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协同区建设已写入国家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文件,方案编制、园区共建、项目合作等取得积极进展。
优化服务供给,共创同质化发展环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上,南通正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推进与上海、苏州同城同质发展。目前,南通二级以上医院全部与上海等地名院大所深度合作,上海仁济医院南通医院建成投用,16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跨省通办”“一网通办”。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南通将“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会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吴新明:南通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项目支撑、集群发展的制造强市之路,着力建设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基础和优势方面:一是产业支撑有力,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7万亿元,形成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两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排名第12位;二是创新澎湃有力,去年引培科创项目1428个、实现翻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36家、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3600家;三是要素保障有力,南通开发强度还不高,特别是沿海板块不到20%,沿海开发园区未利用建设用地总规模近10万亩。
图片
我们将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以产业升级筑牢基本盘。实施传统产业焕新“五大行动”,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聚焦未来空天、未来海洋等六大产业方向及细分赛道,积极争取未来发展主动权。二是以创新驱动打造强引擎。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作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深化与东南大学等校地合作,推动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等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三是以绿色低碳塑造新优势。积极推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和“光伏+”综合利用,着力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
图片


向海图强 迈向“下一个万亿”

记者: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海洋强省建设,南通有哪些目标和举措?
吴新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要求强化沿海经济带潜在增长极功能,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我们旗帜鲜明提出把沿海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和关键变量,以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持续优化沿海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强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海洋产业要素保障等,加快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更好支撑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
图片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构筑向海图强新格局。树牢“全域都是沿海”理念,编制实施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推动“沿江创造+沿海制造”“临海前沿+内陆支撑”联动发展。创新海洋产业要素保障机制,探索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等要素保障路径,全力支持重大涉海项目落户。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活蓝色经济新引擎。坚持科技兴海,发挥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等示范作用,加快推进东南大学国际海洋学院(南通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建强产业集聚新高地。坚持项目为王,以总投资500亿元中石油项目等为带动,以一批百亿级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海洋新能源、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四大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海洋渔业和海洋服务业,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深远海装备等未来产业,着力构建“4+2+X”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以江海联运为支撑,彰显双向开放新优势。落实“水运江苏”建设部署,实施通扬线、新江海河等航道提升工程,完善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深化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合作,打造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长三角双向开放新支点。


跨江融合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南通提出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以来,动作频频、备受关注,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将在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吴新明:立足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棋局,我们务实谋划、积极推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得到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大力推动。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我作为人大代表作了汇报,并向全国人大提交了有关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列为重点建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专门召开建议办理座谈会听取情况、给予指导;围绕建议案办理,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赴通调研,专题研究会商协同区建设等工作。目前,协同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层面有关文件和规划,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建设方案已形成初步成果,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明确“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为更好探索新路、提供示范,我们组织党政代表团主动赴上海、苏州开展对接,加快推进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
图片
在推动共建协同区上,我们将依托北岸先行区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探索突破:
在合作模式上求突破。着眼片区开发、产业创新协同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合作模式,推动科创、产业及空间等资源要素有机结合、高效联动。
在合作载体上求突破。我们与上海合作共建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与苏州合作共建的苏通科技产业园已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将总结用好园区共建经验,围绕长三角产业链分工,推动共建一批“小而精”的合作园区,加快成为上海苏南产业生态圈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在合作机制上求突破。学习借鉴国内跨区域发展成熟做法,探索建立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指标互算等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携手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清廉江海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清廉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