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树建率队赴丰利法庭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专题调研
近日,如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树建率队,就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重点建议——《关于加快推进丰利法庭建设的建议》办理落实情况,赴丰利法庭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工地,实地察看法庭主体工程建设进展。令人欣慰的是,昔日的规划图纸已化作坚实的建筑框架,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这标志着县人大创新运用“重点督办、融合监督、常态问效”三位一体工作法,持续跟踪督办近两年的重点民生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丰利法庭预计将于明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这将有效填补如东县中部地区司法服务的空白。这一成果的取得,正是如东人大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督方式、一抓到底推动代表建议“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一、精准聚焦:听民意汇民智,找准民生痛点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如东县中部地区法庭设置缺失,周边群众“打官司难”、诉讼成本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县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活动中,多次收到群众反映,如村民周某某就曾因工伤判定纠纷反复奔波,程序繁琐、耗时费力。县人大常委会敏锐捕捉到这一普遍性民生诉求,将其列为重点调研课题。代表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法提出《关于加快推进丰利法庭建设的建议》。该建议因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于2024年初被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确定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纳入持续跟踪监督范畴。
二、深度参与:解民忧纾民困,推动方案优化
建议办理的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难点在于协调各方利益、破解现实难题。丰利法庭规划选址涉及部分村民农田,一度引发顾虑。县人大常委会并未止步于文件转办,而是主动作为,组织提出建议的代表和相关工委同志,多次深入项目所在村组,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原汁原味记录下村民对“征地补偿公平性”、“出行便利度”等核心问题的关切。常委会及时梳理分析群众意见,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反馈,明确提出“最小化农田占用、最大化便民利民”的原则要求。在人大监督推动下,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代表和群众意见,对补偿方案进行了细化完善,对法庭设计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切实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也确保法庭建设更贴合群众诉讼需求。这一过程,深刻诠释了人大工作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履职要求。
三、融合监督:聚合力破梗阻,保障高效推进
推动人民法庭建设这一系统性工程从蓝图到落地,涉及规划、资金、建设、协调等诸多环节,单靠一家之力难以奏效。县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牵头出台《关于建立人大司法监督与政法委执法监督衔接机制的实施办法》,以“融合监督”工作机制有效整合监督资源。由常委会领导牵头协调,定期召集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法院、县住建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召开重点建议办理协调推进会,并组织人大代表和相关工委常态化深入施工现场开展联合督查。在这一机制下,各部门打破壁垒、协同联动:县委政法委强化统筹调度;县人民法院全程负责功能需求和技术把关;县人大紧盯进度节点和难点堵点;财政、住建等部门全力保障资金、优化流程。例如,针对建设过程中建材价格波动带来的资金压力问题,在人大现场督办下,财政、住建部门迅速会商,采取优化采购流程、灵活调整部分支付节点等措施,有效化解了资金链风险,确保了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常态问效:钉钉子抓落实,彰显监督刚性
为确保跨年度督办的重点建议“不断档、见实效”,防止“雷声大、雨点小”,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跟踪问效机制。常委会相关工委建立月度追踪问效制度,明确要求承办单位每月定期报送项目进展专报,内容必须包含“四明确”:明确工作进展、明确下月计划、明确存在问题、明确解决建议。这一份份专报,如同项目推进的“晴雨表”和“加压阀”,成为精准监督、靶向发力的重要依据。正是这种“环环相扣、一督到底”的韧劲,确保了项目始终沿着既定目标和时间表扎实、高效推进,充分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刚性约束力。
从一份满载民意的代表建议,到一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法庭,丰利法庭项目建设的历程,生动记录了如东县人大常委会推动重大民生项目落地的坚实足迹。这不仅是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增强监督实效的成功范例,更是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庄严承诺的务实举措。丰利法庭的建成运行,将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激励全县人大代表更加积极地履职尽责,为推动如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人大智慧和力量。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
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