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华要求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如东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

发表于: 2022-02-07
原文链接
410

县委书记潘建华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上,要求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努力在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变农村发展环境上取得新进展,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实现如东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根本转变,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农业大镇双甸镇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冯志芳是如东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位曾经担任过双甸镇农技站副站长,有着高级农艺师职称的农业专家,靠种植富硒玉米,让全镇600多户社员走上了致富路。对于供给侧改革她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想,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植什么吧。玉米,如今已经是市场趋于饱和的农作物,但我们种植的富硒玉米,一只可以卖到十元,还供不应求。这次,我们到上海开展农产品对接,智方牌富硒玉米大受上海市场的欢迎。”冯志芳说,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方式来激活新的消费市场,她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探路者。

双甸镇是我县的农业大镇,全镇7.8万亩农田,绝大部分采用的还是一熟水稻一熟麦子的传统种植模式。“这样的种植模式种田已经无利可图,不种不亏,越种越亏。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不愿种田,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守着土地当农民。再不改变种植模式,农业就没有出路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波说。近两年,全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复垦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在双南居委会、高前村建成优质稻米基地,目前两村居的土地流转率将近80%。而石甸居委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辟1000亩农业园,其中200亩园中园,与山东寿光中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准备投资建设连栋温室大棚种植蕃茄、青椒等营养水果、营养蔬菜,目前,土地已经流转,已先种植花菜。69岁的村民缪建华在园区负责蔬菜培管,他告诉记者,种植高效作物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机械化作业既省力又省成本,最重要的是收入是种稻种麦的好几倍。而在鹤井村,村民杨旭与上海交大农科院对接,建立薄荷种植基地,以种苗繁育推广为主,由交大农科院将4个品种的薄荷在这里试种,一期建成100亩,第二年扩建300亩,最终形成千亩种苗的种植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薄荷种苗基地。

市场不缺农产品,缺的是合乎群众胃口的放心农产品。双甸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引导农民种植放心农产品。位于双甸镇镇南村的东安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投资20万元修建3000米的水泥浇筑防渗渠,实现半自动化喷滴灌设施种植区域全覆盖。种植区域占地155亩,其中设施大棚110多亩,林下种植10多亩,常规露天种植35亩,全部实现无公害种植,种植的大白菜、黑菜、芹菜等40多个常规蔬菜品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一切围绕市场转,成为农民种植、养殖的方向,于是,种西瓜、梨、草莓、葡萄的农户越来越多,养青蛙、驴子、孔雀、名犬的也屡见不鲜,全镇各种植大户都在积极探索绿色农产品生产新路,高效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智方”玉米、“富宝贝”葡萄、“苏通”大米、“博友”驴肉等农产品,成为上海及周边市场的抢手货,智方牌富硒系列农产品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质优量大的放心农产品正走出如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基层样本。

发展家庭农场就是力求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供应的质量和数量,与农业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家庭农场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能促进土地规模种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而且土地流转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还能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双甸镇党委宣传委员魏娟介绍,近年来,双甸镇高度重视发展家庭农场,把家庭农场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台阶的重要抓手,多举措推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围绕生态放心农产品的主题,这些家庭农场紧盯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全过程抓好质量安全、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等工作,推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全镇共有家庭农场30家,流转土地4500多亩。其中仅高丰农场就流转土地1000亩。家庭农场的兴起,带动了农业机械率的提升,目前,全镇拥有50马力以上大中拖300多台套,收割机700多台,插秧机300多台,全镇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6%。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

本文著作权归 @ 所有,经授权发布,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