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华用六个“度”精准概括了如东五年的发展历程
县委书记潘建华日前在接受上级媒体采访时,用六个“度”精准概括了如东五年的发展历程,即综合实力有高度、特色发展有亮度、项目建设有力度、沿海开发有速度、改革推进有深度、民生保障有温度。
这是如东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5年:GDP从2012年的480亿元,到2016年的733亿元,以年均增幅超过10%的速度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番;2016年,全县工业应税销售突破千亿大关,是2012年的两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12.8:53.4:33.8调优为去年的9:45.8:45.2,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7257元和17250元,比2012年分别高出10257元和4950元;全国百强县排名从87位前移至46位……五年来,全县人民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如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全县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
2016年是如东经济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一年,这一年,全县工业应税销售实现101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16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中天集团如东本部突破百亿元。
五年来,我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持续发力,聚力攻坚,项目建设绩效位列全市第一方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举办五届海洽会,在无锡、上海、苏州、深圳、北京等地成立如东商会,一批高尖端、高科技、高产出的项目成功落户如东,累计实现外资到账18.4亿元。不断改善项目推进机制,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增强,累计完成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10个,三一重工、德国巴斯夫等17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相继落户投产运营。切实加大综合保障力度,5年累计争取土地计划指标5200余亩,新增建设用地2.68万亩,先后引进南京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以及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到去年底,全县工业贷款余额达到138亿元。
以洋口港为龙头的沿海开发风生水起,洋口港初步形成了油气和液化品为主、大重件散杂货为辅的港口物流体系,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1217万吨。坚持错位发展,沿海六大园区产业特色明显,初步形成了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安防产品、新材料、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现代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板块,光纤光缆、健身器材、农药、风电等四大产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和生命安防产业基地获评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称号。园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占全县工业应税销售的六成以上,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建筑之乡的品牌优势,5年中,建筑业施工年产值都在400亿元以上,如东获评“中国建筑之乡”的称号。南通五建、顺通等建筑企业在国内外承接的工程量不断增加,建筑品质不断提升,屡获建筑业大奖。
服务业提档增速
这五年,是我县服务业提档增速的五年。5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以专业化、网络化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方向,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为契机,鼓励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重点性服务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培育了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促进同城电商、APP项目等电子商务应用,不断丰富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健桥医药和江东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企业,洋口港物流园成功创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如东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电商示范园”。
加快重点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紧扣“黄海旅游胜地”的目标定位,不断挖掘整合海岸温泉、生态湿地、老街古镇、红色足迹、观光农业等特色资源,加快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旅游为主导、养老度假等特色旅游为补充的多元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温泉养生游、海鲜美食游、健康运动游、乡村休闲游、教育培训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国清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年来,全县各旅游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我县多次被评为“最美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海滨旅游城市”等称号。
大力实施《如东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着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转型,以洋口港液化品物流园、小洋口化学品物流园为主体的现代物流集聚区,以洋口旅游度假区、东湖旅游度假区、古镇古街旅游景观区为主体的现代旅游集聚区,以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如东文体中心为主体的科技文化集聚区,以如东汽车城、掘港农副产品中心市场、洋口港石材城、刘埠海产品交易中心为主体的专业商贸集聚区,以县城中央商务区、青园北路商圈等为主体的综合商贸集聚区正在形成。
现代农业稳产增效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数字:到2016年,如东粮食生产实现了13连增,标志着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近5年,我县按照“县有万亩园区、镇有千亩园区、村有百亩园区”和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科学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突出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引导各镇区立足实际,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优势产区,促进特色农业向最适宜区集中,已建成江苏省如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栟茶江安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大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园区。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粮食优势产区建设,实现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产能。突出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精品林果、现代渔业,培育发展应时鲜果、食品用菌、特色花木、种苗培育等新兴产业。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土地智谋规模经营,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式新型职业培育,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创新“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的经营模式,目前拥有国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7家,累计新增高效和设施农渔业面积49.76万亩。
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托生态优势和优质原料产地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转变农产品流通方式,合理布局建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畅通农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区域特色品牌。“如东文蛤”、“条斑紫菜”、“狼山鸡”等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我当村放水员已经二十多年了,过去土渠放水,浪费严重,由于土地高地不平,有的水稻被淹了,有的还没灌上水,去年,通过土地复垦,全部改了硬质渠,如今灌溉面积增加了五倍,节水三分之一。”双甸镇双南社区村民孙正泉感慨万分。五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批土地复垦项目、小农水项目、粮食千亿斤示范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惠泽了广大农民,如今农村的道路、沟渠实现了硬质化,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灌溉难等问题。此外,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了科技对现代支撑力度,不断加快农业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让化,构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畜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农机农艺结合等先进生产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业培训、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等多层次、多元化培训项目,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在江苏中部,有一家企业叫‘中天科技’。原先这家企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建材厂,当时主要生产砖瓦,现在已经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供应商,他们的通信产品出口量在同行当中名列前茅。”2017年8月31日,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办的以“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第四场专题宣介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是这样分享中天科技创新故事的。中天科技是我县近年来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这家1992年涉足光纤通信的企业,先后承担4项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开发出840多项国家级新品和专利,拥有国内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合成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引领了我国民族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
这五年,我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支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引领的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规模,不断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到2016年,我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47%,比2012年提高了0.3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40%和22%。我县先后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省创新型试点县。
我县坚持一手抓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全县产业层次和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加快创新平台的培育,到目前,全县已经建成国家科技孵化器1个,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积极引导智能通讯、风电装备、汽车电子、化工新材料、新型植保、应急防护等骨干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并购重组、战略合作、购买知识产权等形式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全县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建立健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围绕风电装备、智能通讯及电网装备、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启动专利导航工作,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工作,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到去年,全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8件,是2012年的6.7倍。
今年6月17日至19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如东第三届科技人才节上,来自波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2家国内外高校专家、教授,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千人计划专家、知名学者,以及中美化学教授会、千人智库、风投创投机构的300多名高科技人才,进行了主旨演讲、交流座谈、项目对接等。近年来,我县始终保持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秉持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扶海英才”招才引智品牌,先后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院士等顶尖人才41人,入选省重点引才计划71人,招才引智工作入选全国基层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微信扫一扫,手机查看